第139章 殿下在长安,长安就热闹-《大唐:李二偷看我日记本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事情在第二天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。

    这种泼天的大事,府衙也不敢瞒着,只能层层上报。

    这个什么《长安日报》胆子可太大了!

    居然公然谈论朝廷吏治,认为现在冗员过多,很多尸位素餐的人,在其位不谋其政,吏部应该组织一场大改革。

    同时启用前隋的科举选材制,让天下才子,都有为朝廷效力的机会。

    甚至还对大唐的邦交指手画脚!

    这幕后之人,到底想搞什么事情?

    李世民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上,手上正拿着一份《长安日报》,时而看得津津有味(主要是那些八卦小文),时而看得眉头紧皱(主要是政论)。

    良久,他终于放下手中的报纸。

    然后询问众臣:

    “众爱卿,这份《长安日报》是昨日出现在京城的,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的吧?”

    “朕可是听说,长安城里的各大酒楼、沿街商铺都有这份报纸。”

    “里面的内容嘛,五花八门,众爱卿都谈谈吧!”

    李世民没有表态。

    众人都摸不准,陛下这是认可这些内容,还是想要打压?

    揣摩生意,是大部分臣子的工作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个大部分不包括魏征。

    只见魏征抬起头,看了看当朝的几位大员,长孙无忌、高士廉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,都如渊似海,并没有启奏的意思。

    魏征便出班道:

    “陛下,臣今日一早,也阅览过这个《长安日报》。”

    “老实说,除了那些市井小文,胡说八道之外。其余关于朝政的议论,却是良策。无论是指出吏治的问题,还是朝廷选材之举,都切中要害,针砭时弊。”

    “臣若有幸能结识这幕后之人,一定要与他好好论上一论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心里其实隐隐有一个猜测。

    满长安,不,满大唐,能够搞出这种事情来的人,不会超过一掌之数。

    而这其中,自己的儿子李奇则是最有嫌疑的。

    别的人,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?

    妄议朝政,一旦查明,那就是流放三千里的大罪!

    不过此刻,李世民却不动声色,继续问道:

    “其他人呢?”

    得,这是要点名了。

    想躲是躲不过去了,长孙无忌出列,抱拳作揖道:

    “回陛下,臣也有几句话,想和诸公一起讨论讨论。”

    “诚然,正如魏大人所说,这份《长安日报》有他的价值所在。不过,臣隐有担忧。如果此头一开,天下人妄议朝政,随意指责朝廷命官,恐怕有损朝廷威仪。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,官将不官,民将不民,国将不国。”

    这个帽子就很大了。

    如果长孙无忌知道这事是李奇干的,一定会马上闭上自己的嘴。

    并把刚刚说出去的话,全部捡回来。

    啊,都没听到啊,我什么都没说啊,真不是我说的。

    不过,长孙无忌显然不知道这一点。

    这一下,就把这件事的利弊两面给对立了起来。

    有利,有价值所在。

    但是价值是什么,长孙无忌没说。

    有弊,国将不国啊!多么严重的后果。

    这一点长孙无忌倒是说的很清楚。

    所以,在他心中,利弊的天平究竟是怎么倾斜的,大家都是狐狸一般精明的人,自然心里面跟明镜似的。

    这一下,文武百官就分成了两个阵营。

    一方面,是坚定的站在长孙无忌这一边的,认为这个东西危险性太大,必须要扼杀。另一方面,则是以魏征为首的,觉得这份报纸的作用大过威胁。

    以魏征对李世民的了解,李世民应该是有容人之雅量的。

    所以,李世民在历史上曾经说:

    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

    李世民仍然不下判断,而是继续道:

    “玄龄、克明,你们也都议一议,难得长安城出现这么一宗事情,都议上一议。”

    房玄龄一直在想长孙无忌和魏征的话。

    他觉得,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。

    但是这个时候,明显不是和稀泥的时候,陛下是想听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。

    大意了。

    早知道,自己一开始就先说,这样就不会那么被动了。

    此刻,房玄龄只好硬着头皮道:

    “陛下,微臣以为,此事不论利弊,最重要的是,搞清楚幕后之人的意图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此人有意搅乱我朝朝政,说不定是他国细作。若是只是我大唐的学子,倒也可以考虑引为官职。”

    “他不是大谈吏治改革吗?”

    “先放到吏部去,让大伙儿看看,这人是有真才实学的,还是空有一副嘴皮子。”

    房玄龄关注的重点在幕后之人。

    这倒是两边都不得罪。

    杜如晦默默的看了房玄龄一眼:

    老房,你把我要说的话说完了,我咋办?

    陛下可等着我呢!

    “克明,你呢?”

    杜如晦忙应道:

    “陛下,其实长孙大人和魏大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,所言皆有一定的道理。房大人说的对,当务之急,还是要找出这个幕后之人。”

    得,和稀泥这个工作还是我老杜来。

    你们一个个精得和猴似的。

    李世民听完,点点头。

    然后才道:

    “一份这样的文字小报,里面的内容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,这说明,在我们看到这个东西之前,背后之人就已经在准备了。”

    “各位都说说,长安城,谁有如此通天的本领,谁又有如此通天的胆子?”

    工部段纶站在殿上,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要说知道内情,没人比自己更知道内情了。

    只是段纶也不曾想到,这玩意居然能引发这么大的轰动和讨论。

    居然把陛下都给惊动了!

    殿下毕竟是殿下,这一出手,长安城立马就热闹起来了。

    见众人都不说话,李世民把目光投向大理寺卿,段纶见状,连忙道:

    “陛下,臣有本奏!”

    “段卿?”

    李世民犹疑的看着段纶:“你有何事,尽速说完!”

    段纶弯腰作揖:

    “回陛下,微臣知道这份《长安日报》的幕后之人是谁。”

    众臣皆是一惊。

    好家伙,老段你可以啊,不声不响搞出这么大一个炸弹!

    李世民也惊讶的问道:

    “你知道是何人?”

    段纶微微点头,然后回道: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这份《长安日报》就是经由微臣的手,印刷出来的。整整一万份,所以才会满长安都能看到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沉着脸:

    “段卿,你可知道,公器私用乃是犯了大罪,你居然敢这般堂而皇之的说出来?”

    段纶自然有恃无恐。

    油墨、纸张的钱,都是李奇给的,朝廷顶多就出了一把子人工和力气。

    想到这儿,段纶才道:

    “回陛下,微臣并没有公器私用。印刷《长安日报》所费银钱,全有当事人一力承担。甚至,还有少许结余,给予工人工钱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人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就是当朝贤王,二皇子殿下!”

    轰!

    这话一出,整个大殿寂静无声。

    文武百官全都惊骇不已。

    刚刚抨击这份报纸的长孙无忌、房玄龄等人更是额头冒汗。

    大意了!

    在事情不明朗之前,怎么能随意抨击呢?

    贤王殿下一心为公,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。虽然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什么,但肯定是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不能站在贤王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否则,一准会被贤王喷得体无完肤,没脸抬头做人。

    老段啊老段,这么重要的情报,你丫的藏着掖着这会儿工夫才说,你这摆明了是要害死大家啊!

    这笔帐回头再给你算!

    只有李世民不动如山,似乎对这个结果并没有感到意外。

    让他唯一意外的是,李奇人在突厥战场,怎么还有精力主导这么一份报纸?

    “段卿,你再仔细看一遍,可就是这份《长安日报》?这玩意,当真是贤王让你做的?”

    段纶就差伸出四根手指发誓了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,微臣确认无误!”

    好了。

    真相大白了!

    案子破了。

    你们大家,该找补的自己找补,找补不回来的,我老段可不管了啊。

    回头殿下问起,爱谁谁。

    反正我老段在殿下那,可是有不浅的交情来着。

    李世民招了招手,老太监许公公立马凑了上来,李世民轻声说了句:

    去把贤王喊进宫。

    然后,转过头,李世民再次道:

    “朕也没想到,贤王从西征战场上回来才几天,就搞出这么一桩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要说他有何居心……总不该是搅乱朝政吧?”

    房玄龄一听,腿肚子直打哆嗦。
    第(1/3)页